中国历史悠久,诞生了无数风流人物,但能被称为“圣人”者寥寥无几。民间一直流传着“两个半圣人”的说法,指的是孔子、王阳明和“半个”曾国藩。到了今天,越来越多人开始批评孔老夫子思想的腐朽守旧,指责曾国藩是“屠夫”,但大家唯独对王阳明一直极为推崇。
图片
这是因为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出缺点,“立德、立言、立功”王阳明做到了“三不朽”。而且,他多才多艺,不仅是思想家、军事家,诗文书画水平同样一流。连明代大才子徐渭都学过他的字,还直言“羲之以书掩人,阳明以人掩书,今睹兹墨迹,非不翩翩然,凤翥而龙蟠也”。
图片
其实,按族谱来算,王阳明正是“书圣”王羲之的后裔,而且其父王华状元出身,文采风流,这些都让他赢在了“起跑线”上。史籍记载,王阳明幼年时便能书能文,七岁时便能写大字,远近闻名,时人称为“才俊”。
图片
王阳明五体皆能,尤以草书为最。即使是在高手云集的明代,他都是独一档的大师。明代中期以后的狂草大师如徐渭、傅山、倪元璐、王铎等,都学过其字。他真正厉害之处是继承家学,融晋唐宋元明数代草法,并将自己的“心学”融入其中,法度与意趣、笔墨与情感达到了和谐境界。
图片
明正德元年(1506年),王阳明上书痛斥宦官刘瑾擅权,结果被杖四十,谪贬至贵州龙场。龙场恶劣的环境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,最终完成了“龙场悟道”。自此以后,王阳明不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书法诗文,在境界上有了极大提升。
图片
他的草书“扛鼎作”《象祠记》便完成于这一时期。此文宣扬了“人性之善,天下无不可化之人”,认为君子应该修身正德,以德感化天下人,配上笔走龙蛇、畅快淋漓的书法,堪称“双绝”。
图片
《象祠记》完成于正德三年(1508年),全卷纵30.9厘米、横700厘米,共94行、1000余字,字径大小约4厘米,洋洋洒洒,一气呵成,清人朱彝尊点评:“诗笔清婉,书法尤通神,足为临池之模范。”
图片
此作取法于王羲之、黄庭坚、张弼、李东阳诸家。动作丰富,变化多端,起笔或藏锋或露锋,行笔中侧并用,衄挫、提按、绞转运用自然,笔画遒劲婀娜,牵丝引带,开合有度,方圆兼备。转折处如“折钗股”,韧性张力十足。
图片
《象祠记》结字奇宕险绝,因字赋形,字迹大小错落,重心闪转腾挪,呼应、俯仰灵巧。章法疏密得宜,墨色枯润对比明显。字字有法度,笔笔见个性,不愧是“圣人手笔”,称得上出神入化,是我们提高水平,丰富技巧的上佳字帖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